*福建武夷學(xué)院武夷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學(xué)院中文系教授阿弘【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新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在海峽兩岸發(fā)表《武夷巖韻的詩性闡釋》《武夷巖韻文學(xué)》等50余篇學(xué)術(shù)論文。著有《接學(xué)詩學(xué)》《接受與批評》《中國新詩流派史論》等5部詩學(xué)專著及散文自選集《家中的風(fēng)景》】,為您介紹武夷茶類、武夷茶史、武夷茶事、武夷茶藝、武夷茶文學(xué)、武夷茶道以及中國茶文化相關(guān)知識。愿以茶會友。/*
武夷巖茶獨特的品質(zhì)、風(fēng)味、情趣等,為歷代人們所鐘愛,文人騷客題詠者頗多。
宋徽宗趙佶為使“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因而宋朝“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庇捎诮ǎㄎ湟模┎璧倪@一特殊地位,出現(xiàn)了大量贊美武夷巖茶的詩詞,其數(shù)量之多,名家之齊,史所罕見。
《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圣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紕⒊、鄭豐稔編:《崇安縣新志》,1940年版!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東巨野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jìn)士,曾官至翰林學(xué)士。他是宋代較早吟詠“龍鳳團”茶的詩人。產(chǎn)于建溪、始制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976)的龍鳳茶,是王禹偁時新制出的的名貴貢茶,除皇室外,只有近臣才獲贈予。王禹偁獲賜,萬分感動,于是寫下了《龍風(fēng)團》 一詩:“樣標(biāo)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其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香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贝嗽婇_頭兩句寫龍鳳茶新出,自己就獲賞賜,十分感恩。接著的六句,通過寫要用名水烹茶,想像建溪春天采茶的情景,寫茶的香氣和外形,極言其珍貴。惟其珍貴,所以自己舍不得品嘗,留下來供養(yǎng)父母,這最后兩句還是極言龍鳳茶的珍貴,只不過換了個角度罷了。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善作詩,在反對宋初盛行的浮艷詩風(fēng)方面頗有貢獻(xiàn),被后人尊為宋詩的“開山祖師”。他對武夷山麓的建溪龍鳳茶也極珍視,曾作《建溪新茗》、《吳正仲遺新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等詩,予以詠贊。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一詩,乃因答謝友人劉成伯饋贈北宋時名茶“的乳茶”而寫:“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膠。春溪豐新色,寒籜見重包。價劣黃金敵,名將紫筍拋;腹恢,空問楚人茅”。此詩前兩聯(lián)贊美茶的外形美——如云片、似阿膠、若寒籜,及色澤美——新色若春溪。第三聯(lián)寫的乳茶的名——將紫筍拋,和的乳茶的貴——價劣黃金敵。末聯(lián)寫品飲的乳茶時要十分講究茶道,若是不知茶味者,即便向茶神陸羽請教也是白費勁。桓公,即東晉桓溫;楚人,指陸羽;茅,原指道家的道,這里借指飲茶之道。
曾任福建轉(zhuǎn)運使主辦北苑貢茶的蔡襄,對茶事作了不少的記述,除其代表作《茶錄》外,還有多件詩、書、尺牘等,如《北苑十詠》等!侗痹肥仭肥且晃逖越M詩,其內(nèi)容對研究宋代建安茶的生產(chǎn)和品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第三首《茶壟》:“造化曾無私,亦有意所嘉。夜雨作春力,朝云護(hù)日華。千萬碧云枝,戢戢抽靈芽!钡谖迨住对觳琛罚骸懊佑翊珀庨g,摶金新范里。規(guī)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出焙香花全,爭夸火候是!边@首詩前面還有一注云:“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號為上品龍茶,仍歲貢之!豹 蔡襄深諳茶道,亦曉水品。《即惠山泉煮茶》正寫出了品茶品泉之道:“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于予獨得趣。鮮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當(dāng)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晝靜清風(fēng)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蔡襄認(rèn)為惠山泉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與“真茶”相遇的緣故,在以泉煮茶之中,他自謂已得其中三味,就是詩中所說的“變俗骨”、“湔塵慮”,這種富有古意的雅趣,唯善事煮飲者方能“冥悟”。蔡襄對于茶的記述還有一手札《精茶貼》:“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fù)。日夕風(fēng)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shù)片,不一一,襄上。公謹(jǐn)左右。……”從帖上的內(nèi)容可知,手札是寫給“公謹(jǐn)”的,時間是“酷暑”盛夏,因為天氣炎熱,“無出可避”,頓時生發(fā)出“人生韁鎖如此”的感嘆。帖中所云“精茶數(shù)片”,是送給“公謹(jǐn)”飲用的,以此作為“消暑清熱”的佳物,可謂恰逢其時!而贈以“精茶”,是否更可解脫“人生韁鎖”,則唯有“公謹(jǐn)”知之了。我們從以上的詩及手札可知,蔡襄不愧是個茶藝專家。年長蔡襄46歲的丁謂(966~1033),也是主辦北苑貢茶的福建轉(zhuǎn)運使。丁謂在其轉(zhuǎn)運使任上,曾作《北苑焙新茶》一詩。該詩與蔡襄的《北苑十詠》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對照而讀:
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四方惟數(shù)此,萬物更無新。
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 散尋縈樹遍,急采上山頻。
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籃籠雨中民。
長疾勾萌拆,開齊分兩均。 帶煙蒸雀舌,和露疊龍鱗。
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 緘封瞻闕下,郵傳渡江濱。
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 啜為靈藥助,用與上尊親。
頭進(jìn)英華盡,初烹氣味醇。 細(xì)香勝卻麝,淺色過于筠。
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 年年號供御,天產(chǎn)壯甌閩。
詩的頭四句和末四句首尾呼應(yīng),極力稱贊佳美的北苑龍茶遠(yuǎn)勝于其它名茶:“四方惟數(shù)此,萬物更無新”,“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因為此茶是當(dāng)時第一貢茶,所以采、制、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倍加注意;采茶時間要早(見“才吐”以下六句和“長疾”兩句);制茶就在茶山的溪邊,以保證茶質(zhì)的鮮美(“茅茨”句和“帶煙”兩句);進(jìn)貢時間要趕在諸道之前。貢茶進(jìn)京,皇帝特別重視,下旨留在丹禁內(nèi),自己先嘗 ,然后賜予近臣。北苑茶的色香味究竟如何?詩人在敘述皇帝品茶、賜茶過程中略有描述:色——“淺色過于筠”;香——“細(xì)香勝卻麝”;味——“初烹氣味醇”。這是一首描繪北苑龍風(fēng)茶采制貢等過程的優(yōu)美詩篇,即便寫帝王嘗茶賜茶,也是為了禮贊。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諫官二十余年,僅獲帝王一賜小龍團,因此慨嘆:“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在獲贈建安太守送去的新茶時,激動得立即寫下《嘗新茶呈圣俞》:“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靶孪隳凵缡荚,不似遠(yuǎn)來從天涯”。興奮得“停起側(cè)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對建茶的崇尚之情躍然紙上。
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1019~1083),以短短的一首七絕《嘗新茶》:“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一杯永日醒雙目,草木英華信有神”。寫出了詩人品嘗武夷新茶——“葵花”(龍鳳團茶的一個品種)——的三個方面:(一)茶極細(xì)嫩,品格絕倫;(二)花色品種新穎;(三)功效神奇,飲一杯即“永日醒雙目”。全詩概括力強,用詞準(zhǔn)確淺顯。
黃庭堅(1044~1104)因奸臣所惡被貶宜州,卻以得到建茶而自慰,感慨放歌:“平生心嘗建溪春,一丘風(fēng)味極可人。香色解盡寶帶胯,黑面碾出明窗塵。家園鷹爪政嘔冷,官焙龍文常食陳。于公歲取壑源足,勿遺沙溪來亂真!薄键S庭堅:《謝王煙之惠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