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香型鐵觀音異軍突起?清香型鐵觀音地位難撼。巖茶口味越喝越重?輕火高香巖茶市場份額不減。跑步進入“大紅茶時代”?紅茶依然不敵鐵觀音、巖茶兩大主力茶葉。福州茉莉花茶回歸傳統(tǒng)?卻是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這泡桂皮味顯,是肉桂;那泡水柔,是水仙。”
喝品種,一直是茶友品巖茶的重要內(nèi)容。不同品種的巖茶帶有鮮明的品種特征,根據(jù)這些品種特征來判定巖茶品種的方法,一直為茶友采用。
但今年這種情況正在發(fā)生變化。隨著越來越多的茶友自發(fā)上武夷山探尋“三坑兩澗”,武夷山獨有的“山場文化”的神秘面紗逐漸褪去。同樣的巖茶品種在不同的山場種植,必將帶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巖茶品鑒,正在從“喝品種”向“喝山場”悄然轉(zhuǎn)變。
同樣都是“肉”差別咋這么大
8月初,福州茶友“踏雪”跟隨兩位專業(yè)制茶的朋友去武夷山尋訪山場。“對于常喝巖茶的人來說,‘三坑兩澗’名氣最大,其實武夷山的山場非常多,每一個山場都有自己獨有的小氣候,因此不同山場種植的巖茶也都有自己獨特的品種特征!薄疤ぱ彼f的“三坑兩澗”,分別是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悟源澗,也是武夷山傳統(tǒng)的正巖產(chǎn)區(qū)。
牛欄坑的“牛肉”(牛欄坑肉桂)、慧苑坑的水仙名氣最大,也被認為巖韻最足。沒走過武夷山山場的人可能不知道,除了“牛肉”,還有“馬肉”(馬頭巖肉桂)、慧苑坑肉桂、悟源澗肉桂。這些同樣種類的肉桂,卻分別帶有完全不同的品種特征!啊H狻瘍(nèi)斂,口感醇厚霸道,‘馬肉’張揚,香氣高揚,慧苑坑肉桂綿柔感包裹感明顯,悟源澗肉桂則帶有非常清晰的桂皮香!
同樣都是“肉”,差別為什么這么大?帶有桂皮香,還能作為判別肉桂品種的標準嗎?
土壤和微地域小氣候的差別造就不同山場特征
制茶師阿宏在武夷山擁有一個小制茶廠,常年浸淫在山場中的他,對武夷山的山場文化有切身體會。“其實任何茶類都受山場影響,而武夷巖茶因巖而出名,所以撇開山場說巖茶不現(xiàn)實。”阿宏說,安溪鐵觀音有內(nèi)安溪和外安溪之分,西湖龍井也有“獅、 云、 梅”龍、 虎、 五個字號,這些與巖茶的正巖和半巖、洲茶概念類似。
“不同的山場,具有獨特的土壤和微地域小氣候,因此同類茶在不同山場也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不過在同一山場的不同位置種植的茶葉,同樣會具有不同的特征。”阿宏告訴記者,武夷山生態(tài)茶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典型的“頭戴帽,腳穿鞋,中間有腰帶”,即山頂大片植被,山腰處完整的生態(tài)圈,山腳下帶狀的流水。因此同一山場內(nèi),山頂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出產(chǎn)的茶香氣足;山腳(即坑內(nèi))日照時間不足,因此坑內(nèi)的茶葉片較大,因為要爭取更多的日照。
喝懂山場讓你真正理解巖韻
“很多人接觸巖茶是從學習品種入手,個人覺得這是一個誤區(qū)!笔着鷩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傳承人、福建公務(wù)茶評選活動評審委員會首席專家黃圣亮表示,武夷巖茶的品種多達一千余種,不同山場不同工藝,都會導致滋味不同,“從品種入手很容易一頭霧水”。
黃圣亮給想喝懂巖茶的茶友支招,“想喝懂巖茶,建議從巖茶文化背景入手,掌握巖茶生長地理環(huán)境,了解巖茶的12道制作工藝流程,最后再學習品種。”其中,掌握巖茶生長地理環(huán)境,即巖茶山場的地理環(huán)境特別重要,“沒到過山場的人,可以先從網(wǎng)絡(luò)上搜集資料和圖片,讓自己建立對山場的初步認識。”(王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