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庚
武夷巖茶是茶界普遍公認的“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在2002年8月國家批準確認的《武夷巖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感官標準中,“巖韻”是否明顯成了品質優(yōu)次的重要標準之一。但長期以來,如何認定、表述“巖韻”,很不一致,成了 非說不可的問題。就此談點淺見,以期拋磚引玉。
一、“巖韻”的由來
在筆者所讀到的民國以前的茶著、茶文中,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有論述武夷茶的“巖韻”二字。
據武夷山茶界前輩及茶農的記憶,“巖韻”二字的廣泛應用于巖茶的品評之中,當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
“巖韻”二字由來,可能是從民國福建示范茶廠林馥泉茶師《武夷茶葉之生產制造及運銷》第七章“科學之審評”中的“山骨”、“喉韻”及其“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品具巖骨花香之勝”(不知何人出此高度概括之語)中的“山骨”、“巖骨”中衍化升華而來的。
由此筆者又追溯到元代武夷山茶名“石乳”(見趙孟兆頁《御茶園記》、張喚《重修茶廠記》)。元代以前武夷山茶名,多為擬人化、泡后的狀態(tài)、造型來命名:如葉嘉、晚甘侯、蠟面、研膏、龍團、鳳餅、粟粒等。元代茶人將武夷山茶譽為“石乳”,就字面釋之,就是將它比作巖石中溢出的乳汁,此當是極為珍貴的奇品。元代善詩詞、音律的武夷山人趙若的《通仙井》詩有“石乳沾余潤,云根石髓流”(見董天工《武夷山志》)。后人的 “巖骨”、“山骨”是否引伸于它?尚無法考定。歷史上的名叢譜中,帶有“石”字 的也不少,有 “石中玉”、“石鐘乳”等多個!笆椤、“巖骨”、“山骨”等而論之,都是一種美好的天然東西,這是其與它茶之區(qū)別,須細品之才得要領。后來不知怎么升華為“巖韻”,就使人感到玄乎、奧秘了,引得世人考證、探討。
二、“巖韻”的不同說法
什么是武夷巖茶的“巖韻”?如何認定、表述之,眾說不一:有的說它有品種香,有的說它是地土香,有的說它具有風土香,有的說它具“香清甘活”,有的說是石頭味,有的說是粽葉香,有的說是青苔味,有的說是“杯底香”,凡此等等。搞得業(yè)外人士莫明其妙、一頭霧水。
三、“巖韻”是武夷巖茶的獨特風格
其實,武夷巖茶之“巖韻”是有其具體表現(xiàn)的,更可以通過口鼻感官體味出來的,并非虛無縹緲、“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武夷山茶鄉(xiāng),自古以來茶農就用“巖味”厚薄來區(qū)分巖茶的優(yōu)次。當然“味”是比較好感覺和好表達的。經專家、文人上升為“巖韻”后,就出現(xiàn)了各種版本的詮釋。
“韻”字按辭典解釋,當是一種耐人尋味的好東西。如詩韻、文韻、風韻、氣韻、神韻、余韻,等等。如今在不少名茶中,也嵌上了“韻”字,如安溪鐵觀音之“音韻”,普洱茶之“陳韻”,潮安鳳凰水仙之“山韻”,臺灣凍頂烏龍之“喉韻”,嶺頭單樅之 “蜜韻”,黃山毛峰之“冷韻”,西湖龍井之“雅韻”,等等。這些茶韻當都有其內涵,只是有的易于感覺,有的難于言傳而已。
以鐵觀音與武夷巖茶較之,前者既是一種茶樹品種,又是一個商品茶品牌,其“音韻”當以品種香味為主,安溪茶人黃建璋作有概說;武夷巖茶則以生長獨特地域為主,因為巖茶:一是界定了生長范圍(在武夷山市內),二是此范圍內自然環(huán)境獨特,三是武夷巖茶是個總稱,包含了多個品種(有的滋味、香氣不同),所以說“巖韻”當是武夷巖茶共有的獨特風格。
四、“巖韻”源于巖茶
巖茶在古時的定義,當是指生長于武夷山之茶。清代武夷山僧人釋超全(見釋超全《武夷茶歌》),縣令王梓、陸廷燦(見陸廷燦《續(xù)茶經》),邑人董天工(見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六》)等都有文字記之。且分之巖茶、洲茶,“附山為巖,沿溪為洲”,說明當時巖茶概念主要是指生長地。由于采用炒揉焙之制作工藝,巖茶又成為烏龍茶。在當代巖茶明確是指生長于武夷山市內、且用烏龍茶工藝制作出來的茶葉。由此說明不管古今用哪種方法制出的武夷山所產之茶,都有其獨特的巖骨風味,尤其是以烏龍茶工藝制出者,滋味更為明顯,此味當即是“巖韻”吧?
五、“巖韻”的最初的啟示
最早說及“巖”、“骨”之類的,當系明代吳拭。他在《武夷雜記》中說:“武夷茶自蔡君謨(即蔡襄),始謂其味過于北苑、龍團,周右文極抑之。蓋緣山中不諳制焙法,一味計多茍利過也。余試少許,制以松羅法,汲虎嘯巖下語兒泉烹之,三德具備,帶云石而復有甘軟氣! (見清·陸廷燦《續(xù)茶經·茶之源》)。此處說的“制以松羅法”,雖系炒青綠茶,但也具有“云石甘軟氣”。此“云石”二字,可否理解為后人說的“巖骨”、“巖韻”呢?
清代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在位于1736~1795),領會就更深了。他在《冬夜烹茶》詩中寫到:“清夜迢迢星耿耿,銀檠明滅蘭膏冷。更深何物可澆書,不用香醅用苦茗。建城雜進士貢茶,一一有味須自領。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ㄓ裉I舊標名,接筍峰(武夷峰名)頭發(fā)新穎!(見清《御制樂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詩中之“骨鯁”之“骨”當可理解為“山骨”、“巖骨”吧?所以這位好品茶的皇帝認定“就中武夷品最佳”的理由,是它“氣味清和兼骨鯁”。筆者認為“氣味清和”之茶易找,“兼骨鯁”之茶則不多,這當是“巖韻”之力吧!
武夷山茶農、茶人評論武夷巖茶的感覺有:“不輕飄”、“有骨頭”、“厚重”、“長久”“齒頰生香”、“過喉潤滑”等,這是樸實的表達。總之,武夷巖茶有其獨特風格。烏龍茶泰斗張?zhí)旄8叨葰w納其因果是“由于武夷山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的熏陶,遂使巖茶品具特殊的‘巖骨花香’的‘巖韻’”(見張?zhí)旄!陡=觚埐琛?。
六、“巖韻”種種說法的析疑
對今人有關 “巖韻”的幾種說法,筆者認為:
品種味之說:很難概全,因為武夷巖茶包含多個品種,且香、味有差異,若以品種味來劃定,巖茶之“巖韻”,當以哪個品種味為準?
風土味之說:“風土”既包含地理環(huán)境,又包含地方風俗,后者是難以用“韻”味表現(xiàn)出來的。
地土味之說:“地土”當指一定范圍土質吧?雖比“風土”更直接。如能說明武夷山的地土味是什么?作用到巖茶上又產生什么樣韻味就好了。如果籠統(tǒng)說地土味還是沒說出“巖韻”的具體表現(xiàn)。
“香清甘活”之說:此系清人梁章鉅對武夷巖茶的全面評第,已成爾后至今上品烏龍茶的主要特征(見梁章鉅《歸田鎖記》)。姚月明先生言及“香清甘活”時,曾說:而今各地已有所側重,如安溪以“香”為首,臺灣以“清”為首,武夷以“活”為首(見《姚月明武夷巖茶論文集》)。所以此說已成了所有佳品烏龍茶的標準,不是專指武夷巖茶之“巖韻”。
另外對“巖韻”最通俗、最直接的說法:如石頭味、青苔味、中藥味、粽子葉味、蜜桃味、蜂蜜、杯底香,等等。筆者認為難以概全。
七、“巖韻”的主要表現(xiàn)和表述
綜合武夷山茶界前輩林馥泉、陳書省、姚月明、葉先順等茶師及茶農和黃建安、施兆鵬等的文章“安溪茶與巖茶的比較”說法,就武夷巖茶的主要特征和“巖韻”的表述講點看法。
要體味“巖韻”,先要掌握武夷巖茶之特征:
巖茶,形為眉狀,條索緊致;色呈褐綠,火功高者烏潤;香氣清正幽遠,以具花香、果香為佳,杯底香顯;茶水色澤清澈鮮麗,多為橙黃,也有金黃;滋味醇厚芬芳,略有苦澀,入口后很快甘甜,齒頰留香,過喉潤滑,滯留長久。巖茶品質優(yōu)次,主要取決于茶水滋味;泡次, 要 “八泡有余味”,水色淡而味尤存,曰厚;葉底軟亮,有部分有紅邊或紅點,即“綠葉紅鑲邊”。武夷巖茶重在吃水,以味取香,因此品評時應以茶水為主。
筆者認為,在以上巖茶特征中,最為突出、最優(yōu)異,或別于其他烏龍茶的感官味覺概括起來,即是武夷巖茶的“巖韻”,即:茶水厚重潤滑,香氣清正幽遠,回甘快捷明顯,味香滯留長久。
至于很多人認為:武夷山中“爛石加青苔加花香”是“巖韻”的最直接、最明白的感。
八、“巖韻”形成的原因
“巖韻”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武夷山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此外品種、制作上也有關系。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包含地形、溫度、雨量、濕度、日照、土質等因素。
至于品種。適宜的品種才能吸收武夷山的地氣,孕育出“巖韻”。
至于制作。制作工藝是否精良到位,也是關系到“巖韻”能否充分顯示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在制作上、產品上要保持自己的特點,張?zhí)旄、駱少君大師就十分強調特點二字。
武夷山市政協(xié) 黃賢庚
2006年6月19日
----------------------------------------------
網絡實名:武夷巖茶、武夷山大紅袍
通用網址: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在線 www.wystea.com
2006-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