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廷佺 (福建茶葉學會會長)
烏龍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有“中國特種茶”之稱。歷史上,烏龍茶消費地區(qū)主要集中在閩北、閩南,廣東潮州、汕頭和我國臺灣地區(qū)。與之相應適銷的烏龍茶花色品種有: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鳳凰單樅、凍頂烏龍。自從臺灣茶葉企業(yè)進入內地以來,市場上出現(xiàn)了以內地烏龍茶品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利用我國臺灣茶機和初制技術生產的烏龍茶,其香氣較傳統(tǒng)烏龍茶清香,業(yè)界稱之為“清香型”烏龍茶。相應地,運用傳統(tǒng)的初制技術生產的烏龍茶,則稱為“濃香型”烏龍茶。大陸“清香型”烏龍茶從誕生的那一刻起,爭議就一直不斷,不少茶人、茶商、茶葉專家都視之為“另類”、“舶來品”,甚至拋出論斷“不出三五年,就退出市場自生自滅”,更有甚者從“血統(tǒng)理論”上進行排斥、貶損。“清香型”烏龍茶要不要發(fā)展?這個話題,一度在海峽兩岸三地茶業(yè)界盛傳不衰。本文試圖就“清香型”烏龍茶與“濃香型”烏龍茶作些比較,以求教方家。
一、“清香型”烏龍茶的由來
“清香型”烏龍茶,又稱“臺式”烏龍茶。在閩臺農業(y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1990年在安溪誕生了福建省第一家經營茶葉的臺資企業(yè)。截至2004年底,安溪境內共有臺資茶葉企業(yè)25家。目前,福建省內臺商投資的自產自銷型、自產兼收購型、純收購型以及茶葉產銷與茶機結合經營的茶葉企業(yè),共有50家。這些臺資茶葉企業(yè)凡涉及茶葉生產加工領域的,無一不以“清香型”烏龍茶作為當家品種。
二、“清香型”烏龍茶與傳統(tǒng)烏龍茶的品質差異
“清香型”烏龍茶產制技術自成一格,其外形及香氣與傳統(tǒng)烏龍茶截然不同,比起福建傳統(tǒng)“綠葉紅壤邊”的安溪烏龍茶,“清香型”烏龍茶具有明顯的“三綠”特點:即干茶綠、湯色綠、葉底綠。其外形為球形或半球形,沖泡后在杯中顯現(xiàn)茶蕾造型,香氣清香持久,茶湯明亮見底,嫩香回甘,葉底柔軟。如凍頂烏龍茶,外形呈半球形,條索緊結,干茶色澤為墨綠帶油光,香氣清香撲鼻,滋味濃厚新鮮,入口生津,落喉甘滑,韻味強,而湯色蜜黃澄清明亮。
以傳統(tǒng)工藝生產的“濃香型”烏龍茶,包括武夷巖茶、閩北水仙、傳統(tǒng)工藝的鐵觀音、廣東鳳凰單樅等。武夷巖茶外形粗壯,條索扭曲緊結,勻整;葉面呈蛙皮狀沙粒白點,俗稱“蛤蟆背”;色澤青褐油潤,俗稱“寶光”;凈度佳,不帶過嫩梗和過老葉;茶湯香氣濃烈,勝似蘭花而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潔,生津回甘;雖濃飲而不見苦澀,這種特色被贊為“巖骨花香”,俗稱“巖韻”;湯色深橙黃或黃色,清流澈艷麗,葉底、葉張中央為江淺黃綠色。
閩北水仙條索緊結沉重,色澤油潤暗沙綠;香氣濃郁,具蘭花清香
;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黃;葉底厚軟,呈“三紅七綠”狀。安溪鐵觀音茶條卷曲、肥壯圓結、重實勻整、色澤油亮沙綠,呈青蒂綠腹蜻蜓頭狀;湯色金黃,清澈明亮;葉底肥厚,呈綢面光澤;內質“音韻”獨特,蘭香馥郁;滋味醇厚甘鮮,回味悠長,有“七泡有余香”之譽。
廣東鳳凰單縱外形條索壯直,緊結勻整;色澤灰褐油潤有光澤,似鱔魚色;香高持久,具天然花香;滋葉濃醇鮮爽;湯色明亮顯黃;葉底鮮嫩,均帶紅鑲邊,飲后回甘,耐沖泡。
三、“清香型”烏龍茶和“濃香型”烏龍茶的消費群體比較
據茶葉市場調查人員透露,“清香型”烏龍茶消費人群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以青年為主,21-35歲這個年齡層的比例較大,而且女性又比男性多;二是知識分子居多;三是消費者愛在專賣店買茶,這主要是因為專賣店茶葉價格適宜,質量可靠,服務周到。
“濃香型”烏龍茶的消費人群以老顧客為主,這批消費者對“濃香型”烏龍茶情有獨鐘,且他們大多事業(yè)有成,有錢有閑,有文化素養(yǎng),消費力極強。目前,武夷巖茶的市場價格一般最低價為每500克500元,其中大紅袍的最高價甚至高達每500克8800元。這種價格走勢,顯示了“濃香型”烏龍茶的強大市場潛力。
四、烏龍茶“清香型”與“濃香型”的技術界定
采用不同的茶葉加工方法所制的成品具有不同的香氣特征。烏龍茶的加工方法綜合了紅茶與綠茶加工方法的優(yōu)點,兼有半發(fā)酵與炒制的過程,成茶帶有花香、果香,一般稱之為“制造香”。影響烏龍茶“制造香”的主要因素為:做青、包揉和烘焙。
1、做青 “清香型”烏龍茶與“濃香型”烏龍茶都
要求太陽曬青。因“清香型”烏龍茶做青程度較輕,如不經太陽曬青,則清香難顯。相對傳統(tǒng)安溪烏龍茶,“清香型”烏龍茶曬青程度屬中度偏輕,失水率以8%-12%為宜。一般下機前經晾青翻拌3次,下機做青2次,室溫20-22度,相對濕度70%。武夷巖茶,一般做青8-10次,歷時6-8小時,做青在室內進行,室溫24-26度,相對濕度80%-85%,當室溫低于20度時要加溫。
2、包揉 在“清香型”烏龍茶包揉造型工藝中,總圍繞著保鮮保綠,快速成形這條主線,所形成的綠豆狀外形,比起傳統(tǒng)安溪烏龍茶蜻蜓頭和武夷巖茶的粗壯條索形,具有較好的商品外觀和較高的鑒賞價值。
3、烘焙
烘焙是烏龍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傳統(tǒng)安溪烏龍茶也有補火工藝,但補火是為了干燥!扒逑阈汀睘觚埐栉幕鹇菏菫榱耸钩善废銡鈹坎,增進茶香,彌補做青較輕、甜香不顯之缺點,所以又叫“烘焙提香工藝”。廣東潮汕及閩南等地區(qū)偏愛茶葉焦糖香,應相對提高烘焙溫度,延長烘焙時間!皾庀阈汀睘觚埐璧牡湫痛砦湟膸r茶,烘焙分毛火和足火。毛火要求高溫快速烘焙,提高滋味醇度,發(fā)展香氣和加深湯色;足火是通過熱化作用,連續(xù)長時間文火慢焙,不單是去水保質,且對增進湯色,提高滋味醇度,促進茶香,均有很好的效果。
五、烏龍茶是世界茶葉市場的“明目之星”
從市場角度分析,“清香型”烏龍茶要不要發(fā)展,其實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它已經在發(fā)展,而且還將繼續(xù)發(fā)展。根據2004年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這一年福建省烏龍茶總產量達7.8萬噸,其中“清香型”烏龍茶產量達5.2萬噸,占全省烏龍茶總產量的66.7%!扒逑阈汀睘觚埐柘M地域、消費人群的急劇增長,讓所有茶業(yè)從業(yè)人員都直觀地感覺到了“清香型”烏龍茶產業(yè)所蘊藏的巨大空間。應該說,“清香型”烏龍茶傳承和發(fā)展了福建安溪烏龍茶傳統(tǒng)工藝特點,增創(chuàng)了烏龍茶花色品種,更適合于工廠化、機械化批量生產,是烏龍茶生產流通領域的一次大改革,它對于茶農增收、茶產業(yè)國際化經營、海峽西岸烏龍茶經濟帶建設,無疑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F(xiàn)在問題的關鍵在于,既然“清香型”烏龍茶已經得到發(fā)展,怎樣才能發(fā)展得更快更好?
----------------------------------------------
網絡實名:武夷巖茶、武夷山大紅袍
通用網址: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在線 www.wystea.com
2007-0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