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9-07-28 22:39:55 訪問次數(shù):1913
究其認知出錯原因有二:其一是閩廣自古與外界、尤其與中原地區(qū)交流都比較少,這是先天的地理條件所形成的障礙。俗語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閩道尤其難,很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其二是文人雅士違背了古代讀書人應(yīng)該遵循的原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高濂肯定是沒到過崇安、肯定也來過武夷山的,所以“孰知嶺南之地,多瘴癘之氣,染著草木,北人食之,多致成疾。。。。。?!闭J識上的大誤區(qū)必然有會產(chǎn)生了!
唐朝的陸羽是我國茶文化理論的開拓者、更是一位身體力行的偉大實踐者,陸羽?!澳_著芒鞋,獨行野中,采茶覓泉,品茶評水”。如《茶經(jīng)》卷下——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陸羽在茶的地域分類上貢獻也是前無古人,如《茶經(jīng)》卷下——八之出把茶分為“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出產(chǎn),關(guān)于嶺南的茶產(chǎn)地陸羽列有“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由于嶺南地處偏僻,得茶不易、所以陸羽描述不多,僅敘到“思、播、費、鄂、袁、夷、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大家注意了:陸老對自己偶爾得到嶺南茶的評述是“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北宋的蔡襄是陸羽之后茶文化傳播、推廣又一大家。蔡襄有感于陸羽《茶經(jīng)》“不第建安之品”而作《茶錄》,并推出北苑貢茶。蔡襄在《茶錄》中道:“香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味 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chǎn)者味佳?!保柘?、茶味與茶樹的品質(zhì)及制茶的工藝有極大地關(guān)系。個人認為,蔡襄關(guān)于茶的“香、味”的歸納對我們的品茶任有指導(dǎo)意義。就是優(yōu)良的茶樹和傳統(tǒng)優(yōu)良的工藝才能制出“茶的真香、真味”。 [FS:PAGE]
個人認為能真正品評武夷巖茶之道的文人雅士首推袁枚、梁章鉅。
梁章鉅在《歸田錄》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曰甘。清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钪蛔?,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yue)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梁認為最好的茶必須有香、清、甘、活四性具備:即香而不清是凡品、清而不甘是苦茗、甘而不活也不是好茶,同時強調(diào)好茶要配好水,泡茶必須用山泉之水沖瀹,才能得真味。
袁枚在品茶的方法上深得其道,很值得借鑒。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簡約而又科學(xué)的細敘品茶的方法,“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部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試一二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
作為中國烏龍茶的發(fā)源地、烏龍茶的后人在繼承傳統(tǒng)、開拓創(chuàng)新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了更科學(xué)更實用的烏龍茶品評方法、很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借鑒。如品評烏龍茶的“三香五味”法,判斷一種烏龍茶的優(yōu)劣首先可以先從香字入手:香是否純、清,香氣的高低,香氣的持久性,就可以從外到內(nèi)判斷出茶的優(yōu)劣;其次結(jié)合人口“五味”感覺,感覺茶的濃度(體驗茶特殊成分所帶來的收斂性)、茶的醇、茶的甘、茶鮮爽、茶的潤滑,就可以充分甄別出茶的優(yōu)劣了。
上一文章:山水一壺茶 巖韻萬卷書
下一文章:武夷山,那悠遠醉人的巖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