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時間
早9:00 - 晚18:00
周六日休息
發(fā)布日期:2008-04-11 15:26:04 訪問次數(shù):2028
*福建武夷學院武夷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武夷學院中文系教授阿弘【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華中師范大學中國新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在海峽兩岸發(fā)表《武夷巖韻的詩性闡釋》《武夷巖韻文學》等50余篇學術論文。著有《接學詩學》《接受與批評》《中國新詩流派史論》等5部詩學專著及散文自選集《家中的風景》】,為您介紹武夷茶類、武夷茶史、武夷茶事、武夷茶藝、武夷茶文學、武夷茶道以及中國茶文化相關知識。愿以茶會友。/*
武夷巖茶獨特的品質(zhì)、風味、情趣等,為歷代人們所鐘愛,文人騷客題詠者頗多。
宋徽宗趙佶為使“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因而宋朝“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庇捎诮ǎㄎ湟模┎璧倪@一特殊地位,出現(xiàn)了大量贊美武夷巖茶的詩詞,其數(shù)量之多,名家之齊,史所罕見。
《崇安縣新志》載:“宋時范仲淹、歐陽修、梅圣俞、蘇軾、蔡襄、丁謂、劉子翚、朱熹等從而張之,武夷茶遂馳名天下”?!紕⒊弧⑧嵷S稔編:《崇安縣新志》,1940年版?!?br />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山東巨野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曾官至翰林學士。他是宋代較早吟詠“龍鳳團”茶的詩人。產(chǎn)于建溪、始制于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初年(976)的龍鳳茶,是王禹偁時新制出的的名貴貢茶,除皇室外,只有近臣才獲贈予。王禹偁獲賜,萬分感動,于是寫下了《龍風團》 一詩:“樣標龍鳳號題新,賜得還因作近臣。烹處豈其商嶺水,碾時空想建溪春。香于九畹香蘭氣,圓如三秋皓月輪。愛惜不嘗惟恐盡,除將供養(yǎng)白頭親?!贝嗽婇_頭兩句寫龍鳳茶新出,自己就獲賞賜,十分感恩。接著的六句,通過寫要用名水烹茶,想像建溪春天采茶的情景,寫茶的香氣和外形,極言其珍貴。惟其珍貴,所以自己舍不得品嘗,留下來供養(yǎng)父母,這最后兩句還是極言龍鳳茶的珍貴,只不過換了個角度罷了。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善作詩,在反對宋初盛行的浮艷詩風方面頗有貢獻,被后人尊為宋詩的“開山祖師”。他對武夷山麓的建溪龍鳳茶也極珍視,曾作《建溪新茗》、《吳正仲遺新茶》、《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等詩,予以詠贊。其《劉成伯遺建州小片的乳茶十枚因以為答》一詩,乃因答謝友人劉成伯饋贈北宋時名茶“的乳茶”而寫:“玉斧裁云片,形如阿井膠。春溪豐新色,寒籜見重包。價劣黃金敵,名將紫筍拋。桓公不知味,空問楚人茅”。此詩前兩聯(lián)贊美茶的外形美——如云片、似阿膠、若寒籜,及色澤美——新色若春溪。第三聯(lián)寫的乳茶的名——將紫筍拋,和的乳茶的貴——價劣黃金敵。末聯(lián)寫品飲的乳茶時要十分講究茶道,若是不知茶味者,即便向茶神陸羽請教也是白費勁?;腹礀|晉桓溫;楚人,指陸羽;茅,原指道家的道,這里借指飲茶之道。
曾任福建轉(zhuǎn)運使主辦北苑貢茶的蔡襄,對茶事作了不少的記述,除其代表作《茶錄》外,還有多件詩、書、尺牘等,如《北苑十詠》等?!侗痹肥仭肥且晃逖越M詩,其內(nèi)容對研究宋代建安茶的生產(chǎn)和品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如第三首《茶壟》:“造化曾無私,亦有意所嘉。夜雨作春力,朝云護日華。千萬碧云枝,戢戢抽靈芽?!钡谖迨住对觳琛罚骸懊佑翊珀庨g,摶金新范里。規(guī)呈月正圓,勢動龍初起。出焙香花全,爭夸火候是?!边@首詩前面還有一注云:“其年改作新茶十斤,尤甚精好,被旨號為上品龍茶,仍歲貢之?!豹?蔡襄深諳茶道,亦曉水品。《即惠山泉煮茶》正寫出了品茶品泉之道:“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在物兩稱絕,于予獨得趣。鮮香箸下云,甘滑杯中露。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辈滔逭J為惠山泉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與“真茶”相遇的緣故,在以泉煮茶之中,他自謂已得其中三味,就是詩中所說的“變俗骨”、“湔塵慮”,這種富有古意的雅趣,唯善事煮飲者方能“冥悟”。蔡襄對于茶的記述還有一手札《精茶貼》:“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shù)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睆奶系膬?nèi)容可知,手札是寫給“公謹”的,時間是“酷暑”盛夏,因為天氣炎熱,“無出可避”,頓時生發(fā)出“人生韁鎖如此”的感嘆。帖中所云“精茶數(shù)片”,是送給“公謹”飲用的,以此作為“消暑清熱”的佳物,可謂恰逢其時!而贈以“精茶”,是否更可解脫“人生韁鎖”,則唯有“公謹”知之了。我們從以上的詩及手札可知,蔡襄不愧是個茶藝專家。年長蔡襄46歲的丁謂(966~1033),也是主辦北苑貢茶的福建轉(zhuǎn)運使。丁謂在其轉(zhuǎn)運使任上,曾作《北苑焙新茶》一詩。該詩與蔡襄的《北苑十詠》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對照而讀:
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四方惟數(shù)此,萬物更無新。
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 散尋縈樹遍,急采上山頻。
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 茅茨溪口焙,籃籠雨中民。
長疾勾萌拆,開齊分兩均。 帶煙蒸雀舌,和露疊龍鱗。
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 緘封瞻闕下,郵傳渡江濱。
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 啜為靈藥助,用與上尊親。
頭進英華盡,初烹氣味醇。 細香勝卻麝,淺色過于筠。
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 年年號供御,天產(chǎn)壯甌閩。
詩的頭四句和末四句首尾呼應,極力稱贊佳美的北苑龍茶遠勝于其它名茶:“四方惟數(shù)此,萬物更無新”,“顧渚慚投木,宜都愧積薪”。因為此茶是當時第一貢茶,所以采、制、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倍加注意;采茶時間要早(見“才吐”以下六句和“長疾”兩句);制茶就在茶山的溪邊,以保證茶質(zhì)的鮮美(“茅茨”句和“帶煙”兩句);進貢時間要趕在諸道之前。貢茶進京,皇帝特別重視,下旨留在丹禁內(nèi),自己先嘗 ,然后賜予近臣。北苑茶的色香味究竟如何?詩人在敘述皇帝品茶、賜茶過程中略有描述:色——“淺色過于筠”;香——“細香勝卻麝”;味——“初烹氣味醇”。這是一首描繪北苑龍風茶采制貢等過程的優(yōu)美詩篇,即便寫帝王嘗茶賜茶,也是為了禮贊。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諫官二十余年,僅獲帝王一賜小龍團,因此慨嘆:“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在獲贈建安太守送去的新茶時,激動得立即寫下《嘗新茶呈圣俞》:“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靶孪隳凵缡荚?,不似遠來從天涯”。興奮得“停起側(cè)盞試水路,拭目向空看乳花”。對建茶的崇尚之情躍然紙上。
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1019~1083),以短短的一首七絕《嘗新茶》:“麥粒收來品絕倫,葵花制出樣爭新。一杯永日醒雙目,草木英華信有神”。寫出了詩人品嘗武夷新茶——“葵花”(龍鳳團茶的一個品種)——的三個方面:(一)茶極細嫩,品格絕倫;(二)花色品種新穎;(三)功效神奇,飲一杯即“永日醒雙目”。全詩概括力強,用詞準確淺顯。
黃庭堅(1044~1104)因奸臣所惡被貶宜州,卻以得到建茶而自慰,感慨放歌:“平生心嘗建溪春,一丘風味極可人。香色解盡寶帶胯,黑面碾出明窗塵。家園鷹爪政嘔冷,官焙龍文常食陳。于公歲取壑源足,勿遺沙溪來亂真?!薄键S庭堅:《謝王煙之惠茶》?!絒FS:PAGE]
南宋理學家朱熹(1130~1200),在武夷山蟄居40多年,嗜茶而戒酒。淳熙十年(1183)建精舍,環(huán)居檀茶,歌詠叢中。又在五曲溪中立茶灶,品茗論道。其在武夷山隱居辦學期間,曾作《武夷精舍雜詠》、《武夷棹歌》,其中雜詠之《茶灶》是專門的詠茶詩:“仙翁遺石灶,宛在水中央。飲罷方舟去,茶煙裊細看?!薄翱蛠砟硬璁斁?,山居偏與林為鄰?!笔撬c茶與山結(jié)緣、清貧生活的寫照。雜詠、棹歌一問世便流傳開來,和作、仿作連翩飛來。他的弟子、同道直至陳俊卿這樣的名相巨公也作詩酬唱,其中以袁樞的雜詠十首最為引人注目,它以精細入微的筆觸描述了朱熹這個武夷山中的夫子半圣半人半儒半仙的隱居生活。其九《茶灶》詩曰:“摘茗脫仙巖,汲水潛虬穴。旋然石上灶,輕泛甌中雪。清風已生掖,芳味猶在舌。何時棹孤舟,來此分余啜?!睈蹏娙藯钊f里也于淳熙十六年(1189)十月由江西筠州入都經(jīng)武夷山與朱熹相會,復于次年正月寄贈朱熹和作《武夷精舍十二詠》,對朱熹七年蜷伏武夷山中講學辦學、著書立說的生活作了最好的總結(jié)。其十一《茶灶》唱道:“茶灶本笠澤,飛來摘茶園。隨在武夷山,溪心化為石?!?br />
元代茶文化總體上走向簡約,卻也不乏愛茶之人。金末元初,耶律楚材(1190~1244)寫有《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七首》,其中一首詩云:“積年不啜建溪茶,心竅黃塵塞五車。碧玉甌中思雪浪,黃金碾畔憶雪芽。盧仝七碗詩難得,諗老三甌夢勸賒。敢乞君侯分數(shù)餅,暫教清興繞煙霞。”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后裔,由金入元,很受蒙古統(tǒng)治者器重,是元初的重要謀士。他得建茶時的歡欣,從一個側(cè)面透露出當時少數(shù)民族對茶和文化的渴求。
明未詩人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一字緘齋,號櫟園,學者稱之櫟下先生,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崇禎間進士,官至御史。入清,累官至戶部右侍郎。有《賴古常詩鈔》。他曾視事建安,頗覺“閩(武夷山)茶實不讓吳越”,〖周亮工:《閩茶曲·之二·小序》。〗遂作《閩茶曲》七絕組詩十首。其《閩茶曲·之二》盛情描寫武夷山九曲溪第四曲處御茶園的茶事活動,禮贊武夷巖茶的神奇功效:“御茶園里筑高臺,驚蟄鳴金禮數(shù)該。那識好風生兩腋,都從著力喊山來”。前兩句寫驚蟄日在御茶園里喊山臺上鳴金擊鼓喊山,末兩句則說飲茶后兩腋生風飄飄欲仙,是從賣力喊山得來。其《閩茶曲·之六》告訴我們:“雨前雖好但歉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一般人認為茶越新越好,但建安人卻認為隔年陳茶要比新茶強。這首詩就是寫的這件事?!坝昵啊保垂扔旯?jié)前,此時可采鮮嫩好茶;“火氣難除”,指制茶過程中留在茶葉上的火氣難以消除;“藏得深紅”,指收藏茶葉至深紅色;“隔年”,即往年。
清朝嘉定(今上海市)人陸廷燦,生卒不詳,曾任崇安(武夷山市)知縣。著有《續(xù)茶經(jīng)》等書。他的《詠武夷茶》一詩:“桑苧家傳舊有經(jīng),彈琴喜傍武夷君。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冷云。醒睡功資霄判牒,清神雅助晝論文。春雷催茁仙巖筍,雀舌龍團取次分。”
極力描繪了詩人一系列茶事活動的雅趣:
(一)在武夷山麓,讀《茶經(jīng)》,寫《續(xù)茶經(jīng)》,彈琴取樂。
(二)在淡云、月下、松林、溪邊、梅旁、露中煮茶。
(三)飲茶后,精神振奮,夜可判牒,晝可論文。(四)品評武夷山雀舌、龍團等茶中精品,排定等級。這一切,不亦樂乎!
清代文學家袁枚(1716~1797),素有“茶饕”之稱,以“嘗盡天下之茶”自居。他以七十一歲高齡游武夷山幔亭峰天游寺,嘗到了僧人獻奉的武夷巖茶,終于悟出其中三味,一飲而鐘情。且在《試茶》詩中寫道:“云此茶種石縫生,金蕾珠蘗殊其名。雨淋日炙俱不到,幾莖仙草含露清。采之有時焙有訣,烹之有與飲有節(jié)?!艺鹌涿右猓氀视麑の锻馕?。杯中已竭香未消,舌上徐嘗甘果至。”當代文豪郭沫若(1892-1978),以其淵博的學識,超群的才華和豐富的閱歷著稱于世。這位飲酒海量的文豪,對飲茶也十分精通。1903年,他11歲就寫下了“閑酌茶溪水,臨風誦我詩”〖《茶溪》〗一詩。這是他的第一首記游詩,也是他最早寫到茶的一首詩。1959年他陪外賓到訪武夷山和黃山,在欣賞了兩座名山及品嘗其所產(chǎn)名茶后,寫詩贊茶:“武夷黃山一片綠,采茶農(nóng)婦如蝴蝶。豈惜辛勤慰遠人,冬日增溫夏解渴?!薄脊簦骸段湟狞S山一片綠》?!?br />
1990年11月3日,84歲高齡的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書法大師趙樸初在武夷山御茶園飲茶后,寫下《閩游雜詠》一詩:“云窩訪茶洞,洞在仙人去。今來御茶園,樹亡存茶藝。炭爐瓦罐烹清泉,茶壺中坐杯環(huán)旋。茶注杯杯周復始,三遍注滿供群賢。飲茶之道亦宜會,聞香玩色后嘗味。一杯兩杯七八杯,百杯痛飲莫辭醉。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何如酒醉耶。只道茶能醒心目,哪知朱碧亂空花。飽看奇峰飽看水,飽領友情無窮已。祝我茶壽飽飲茶,半醒半醉回家里”。在飲茶中,趙老先生還興致勃勃地向陪同者解釋“茶壽”中的“茶”字代表高壽108歲的出典與內(nèi)涵,由此看出樸初大師對茶道的研究也頗深。
與茶詩相關聯(lián)的還有茶歌,現(xiàn)當代仍然大量傳唱在人們口頭。 武夷山是我國道教圣地之一,距今二千多年前,漢武帝曾派員來此祭祀山神武夷君。唐天寶年間建成天寶殿道觀。巖茶早期皆由僧道焙制。爾后,山巖多為泉州和漳州的茶商所有,巖主們在各巖設廠,最多時達130多家。各廠由包頭承制加工。他們于清明前到江西上饒等地招雇炒茶工,因此有“福建的茶葉,江西的技術”之說。明清時期,曾有歌謠,描述采制工人白天采茶,晚上炒茶的工作情況:所謂“清明過了谷雨邊,背起包袱到福建”。“想起崇安真可憐,半碗咸菜半碗鹽,日日站在茶樹邊,三夜沒有二夜眠”。工人們工作之辛苦,由此可見。
武夷巖茶,歷史悠久,韻味獨特。在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武夷巖茶更是倍受青睞,但武夷巖茶沖泡和品飲是頗有講究的,方法不當會極大地降低甚至損害武夷巖茶的韻味。如何向客人介紹武夷巖茶的沖泡和品飲方法,客人又便于記憶,是擺在武夷山人面前的重要課題。今人余澤嵐編《武夷山品茶民謠》,意在能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推而廣之。
好水,沸水,快出水。
氣香,茶香,杯底香。
好水:即泡茶之水。陸羽《茶經(jīng)》說:“山溪泉水為上,河上之水為中,井中之水為下”。現(xiàn)代人要得到這三種水都不方便,因此,日常泡茶以礦泉水或純凈水為好。沸水:將水燒至沸騰立即沖泡??斐鏊翰枞~沖泡后應盡快將茶水全部濾出,不宜浸泡過久。浸泡時間可根據(jù)茶葉量和個人口味濃淡而定。氣香、茶香:先聞茶水飄出的香氣;再品嘗茶水的杯底香味,領略武夷巖茶的韻味。
據(jù)統(tǒng)計,歷代吟詠建茶(武夷巖茶)的詩詞達200余首,它是閩北武夷文學園地里開出的奇葩。它不僅豐富了我國的茶藝文學,也使武夷茶話顯得更加豐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