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茶葉焙火與質量的關系 |
||
|
分成兩點解釋;一、再干:降低 一、
一、降低水份含量、確保存放期間的質量,只需將水份降低,是物理變化(注2)。二、改善或調整茶的色、香、味、形。茶本身的香氣不足,借火來提高火香,是化學變化。尤其是
香氣不足的茶、儲存一段時間或茶味走樣的茶、為了參加比賽或迎合客戶口味須要用火的力量改變茶的色、香、味、形,就是烘焙。 二、 氨基酸:味甘、苦、酸,含量愈多愈好。茶芽嫩梗、高海跋、春冬茶較多。制茶浪菁時產生香氣,焙火時與還原醣產生作用叫梅納反應(焙茶最重要的化學反應)。
咖啡因:茶會苦的原因,對制茶技術與焙火過程不重要,因為它很穩(wěn)定不會因制造、焙火過程的不同產生變化。咖啡因除了苦之外有鮮口感,會與兒茶素結合產生沉殿,冷溫時結合、高溫時分開,稱為乳化作用。
兒茶素類:兒茶素再加一個類,表示有很多種,目前分六大類、兩種型、游離型帶苦、脂型帶苦澀,又稱茶單寧(非單寧酸)茶湯中最多的物質占50﹪以上。制茶和焙茶過程都很重要, 單醣與雙醣類:茶中含2-5﹪烘焙時可以說完全靠它,糖本身就有糖的香味,加熱有蜜香再熱有焦糖香,對口感及香氣都好。 果膠質:對茶湯的成形很重要,茶湯的粘稠感(飽滿的感覺),烘焙時產生香氣。 植物色素:葉綠素與花青素, 三、 色:色澤來源主要來自葉綠素,因烘焙過程因溫度而改變。由翠綠-黃褐-紅褐-黑褐。80℃無差別,好茶只要80℃但水份含量無差別、100℃光澤消失、120℃2-4小時變黃褐以上葉底還能全開,140℃2小時變紅褐、葉底半開,(等于160℃1小時)※焙茶溫度超過130℃有燃燒的危險。再加長時間變黑褐色,葉底不開。茶黃質后氧化的關系變茶紅質,120℃2小時以下纖維不會變死,以上會變死,顏色變黑褐色已碳化,味道火味,茶也部份燃燒。135℃只在外銷茶、飲料茶原料烘焙時看過。 香:臺灣茶能在世界保持不敗的地位就靠香。茶是活的,在丟棄之前香氣、滋味持續(xù)在變,輕發(fā)酵茶要清香非菁香,發(fā)酵不足、炒菁不足的菁香容易變,焙火時不易入火,殺菁時要捉香,香氣不足的用焙火來提高香氣。香氣的變化:清香-蜜香-焦糖香-炒米香-火味-火焦味-火碳味。焙茶時茶會變酸是因為兒茶素遇熱的關系,炒米香至火香靠梅納反應〔還原糖與氨基酸在高溫時結合〕蜜香與焦糖香是焦糖化作用〔糖直接熬就有焦糖香〕 味:味要的是活性,但茶愈焙活性愈低。 苦與澀:苦焙不掉,澀可以因焙火而降低,有時茶愈焙愈苦是因為澀味降低而感覺愈苦,再焙下去澀還會提高,感覺又回復。為何有如此變化!不知道。
醇與韻:苦與澀保持平衡點才能感到醇,為什么?也是不知道,日本醬油可用儀器檢驗, 四、
茶與熱源都動:甲、乙種干燥機,香氣易流失、茶容易碎,表面麻掉。 五、焙茶原則:
由低溫慢慢提高:先高溫如將表面焙死,水份、雜味出不來。 六、焙火精制過程損耗:水份消失及碎片增加 初制茶-清香 損耗 。矗旦 批注: 注1: 注2: 注3:
|
|
初制工藝技術 |
||
1、采摘工藝 |
||
2、萎凋工藝 |
||
3、做青工藝 |
||
4、殺青工藝 |
||
5、揉捻工藝 |
||
6、烘干工藝 |
||
|
||
|
|
|
|||||||||||||
Address: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新村208號 Copyright©1999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